不识赤甲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admin添加时间:2017-11-20

——“大唐田夫人墓记”发现的意义 

 

作 者:魏靖宇     摘自中国文物报 2007年3月28日7版
 

关于杜甫夔州诗中赤甲、白盐二山的指谓,历代注家基本上是从文献典籍上获取资料,即传统的“书证型”求证法。台湾中山大学简锦松教授在《杜甫夔州诗“赤甲白盐”现地研究》①一文中,从“综合富有科学性的现地调查及传统文献解读学两种方法”入手,对赤甲、白盐二山古今指谓进行了广泛细致深入的研究,并指出:“杜甫本人所认知的赤甲山是指今称的子阳山,杜甫本人所认知的白盐山是指今称的赤甲山。”三峡学院教授谭文兴先生在《也谈杜甫夔州诗中赤甲山、白盐山》②一文中,对简锦松教授赤甲、白盐二山指谓的新说持否定态度。奉节学者谭光武先生在《喜瞻赤甲山释疑》③一文中,又认为:“我联想到奉节人只把从峡门望去如桃尖的桃子山当作赤甲山,或如书本所载,仅仅是把白帝城北面的子阳山叫做赤甲山,都是把赤甲山腰斩了,缩短了。事实上,赤甲山是从白帝城北坡披着赤甲一直绵延到桃子山根才逐渐远离江岸的。整个山体完整,并无断裂,长度至少近20里。桃子山朝南一面,从山尖到山根,一片淡红,壁立千仞,矗立水中。它只是赤甲山的最高峰,不是另一座山,当然更不是白盐山。”奉节学者王大椿、李江先生在《杜甫夔州故居历代考察述评》④一文中考证今子阳城就是古赤甲城。但未对古今赤甲、白盐二山的称谓展开深入研究。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白帝城、子阳城的田野考古发掘,看是否能从中找到杜甫夔州诗中赤甲、白盐二山古今指谓的实物见证。遗憾的是,白帝城考古发掘虽取得可喜成果,但并没有这方面的线索。于是我遍访白帝子阳村民,将注意力转至古代墓碑的搜寻。期望通过墓碑上墓主人葬于何地的记载,来证明今称的子阳山就是唐代的赤甲山。


今年大暑高温,子阳城一欧姓青年辗转告我,说他家附近出了一块唐代墓碑。当时我恰好在北京参加冯其庸先生个人书画展,随后应黄永玉先生之邀去湘西凤凰参加他的八十回乡画展。直到10月23日,三峡二期蓄水使白帝城变为孤岛,我回到奉节,乘小渡船从子阳山脚去白帝城。当时江面起风,船迟迟不敢开。开船的小青年告诉我,现在水涨了,江面宽了,没有山岩的遮挡,风浪反而比以前更大。随后小青年问我,你是不是魏馆长。我回答是。他说,你要找的碑我和朋友一直寄放在别人家,现在我带你去看!于是我们直奔白帝五社。在村民蔡英广家,一块不打眼的青石作为地坝沟跳板静静地躺在那里。我们把青石翻过来,“大唐田夫人墓记”映入眼帘。忽然我眼前一亮:“葬于赤甲山下”几个字清晰可辨!我抑制住内心的惊喜,仔细询问石碑出土的情况。


原来此碑早在2005年夏因暴雨山体坍塌而出,被白帝五社村民蔡英广发现并搬到自家门前。附近的欧姓青年和开船的小何得知消息,用200元钱从蔡英广手里将石碑买下。随即带信给我。哪知两个月过后,我才有机会亲见。从蔡家出来,我随欧、何二人到墓碑出土处实地查看。此碑在头溪沟大桥西头,即子阳城古城墙内侧约二十米处被发现。坍塌的泥土呈土红色。表层为白砂土。这里海拔大约200米。视野开阔,白帝、草堂、赤甲、白盐尽收眼底。我拍下现场照片,随即将石碑运回瞿塘关遗址博物馆珍藏。并奖励欧、何二人1200元钱。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为青石。碑高120厘米,宽45厘米,厚15厘米。碑文如下:


大唐田夫人墓记

夫人本姓朱,沛国人也。大门。偶因从仕,荏苒夔城迄今三四代矣。外家李氏,即夔子之豪族。夫人四德早闻,三从有则。虽嫡⑤ 田公,不离侍养。以中和二年壬寅,时五十八岁,十月二十日寝疾,一夕俄然永归。用⑥当年十二月四日壬寅葬于赤甲山下。虑千秋地改既⑦奠扫有归也。

男韫  孙犀牛儿



碑文共12行,118字。碑左下角残。墓碑分上下两部分。顶端为铆榫,可见打制痕迹。碑上部为碑文,碑面打磨平整。行文简洁,书法秀劲端庄,撰书者非等闲之辈。文字上方为装饰花纹;碑下部未经打磨,中有一穿孔,孔直径12厘米。可能用于下葬或起固定作用。古风犹存,十分难得。


墓主田夫人本姓朱,沛国(今安徽亳州)人氏,出身大家门第。因祖辈来夔城做官,随着时光流逝,至今已历三、四代。娘家李氏是夔地豪门望族。夫人恪守三从四德,虽然嫁给田公,对自己的父母仍然精心奉养。夫人于唐中和二年(882年十月二十日患病不起,一天晚上溘然长逝,时年五十八岁。于当年十二月四日壬寅吉日葬于赤甲山下。恐怕千年之后,川陵地形的改变,因此立下这块碑记,希望子孙来祭扫的时候,知道原来的地点。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的发现,对杜甫夔州诗是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证明了今子阳山就是唐赤甲山,可以说了结了一桩“历史公案”。由此看来,田野考古的成果对学术研究是多么的重要。(魏靖宇)


  【注释】
   ①见《秋兴》创刊号、2、3、4期。
   ②见《秋兴》第9、10期
   ③见《秋兴》第3期(2001年)。
   ④《秋兴》创刊号(2000年)。 
   ⑤“嫡”是“适”的假借,出嫁的意思。
   ⑥唐人认为,与太岁同一甲子的日子,便是吉日。。 
   ⑦“既”是“冀”的假借,作希望,期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