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守望者魏靖宇:一生执着践行文化坚守

作者:凌云添加时间:2017-11-21

 

2017-05-24  人民政协报 
 

2017年5月24日,全国政协召开“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专题协商会。《人民政协报》组织专栏“在全国千千万万的文化工作者中遴选出五位文化人物,讲述他们传承、传播优秀中国文化的故事——编者按”。发表人物专访《三峡守望者魏靖宇:一生执着践行文化坚守》

 

【讲美丽中国故事,行文化自觉担当】专版
 

■编者按
 

甲骨金文、老子孔子、唐诗宋词、京剧越剧、桂林山水、长江三峡……——这些最具中国味儿的文化符号,因为千千万万热爱它们的人们传承与传播。

本报今天从千千万万的文化工作者中遴选出5位文化人物,讲述他们传承、传播优秀中国文化的故事。他们或不遗余力传播孔子精神,把儒家文化化作无限激情;或开办数字课堂,矢志甲骨文的振兴;或用古诗词传播戏曲,让传统文化扎根孩子心里;或以一己之力筹建博物馆,守护三峡文化;或编排实景演出,向世界传播美丽山水。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无私奉献。他们对文化执着,有文化自信,践文化自觉、行文化担当;他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带动并感染着更多蕴含正能量的人。

 

“纵有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三峡之美,由瞿塘峡开篇。诗情三峡,充满着引人入胜的无尽魅力,而如何留住并延续三峡文化的魂脉,则是一代又一代三峡人坚守的梦想。
 

在重庆市奉节县,一位老人的名字和三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就是魏靖宇,白帝城博物馆原馆长、瞿塘关遗址博物馆馆长。半个多世纪,他用心中一枝“玲珑笔”,不停书写着动人的三峡故事。
 

魏靖宇是土生土长的三峡人,在白帝城工作的20多年间,魏靖宇一直倾力于三峡文物的抢救保护和地方文化的研究整理。他扩大白帝山文物保护范围,策划实施白帝庙古建筑重点保护,致力于文物挖掘与展示,曾被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先进个人”;他还兴建了白帝城竹枝词碑园,并专程赴京求得冯其庸先生为碑园作序。在他看来,山水因人成胜景,白帝城作为三峡的文化符号,浓缩着战争与诗情的记忆,应该打造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名片。
 

“我们有责任帮助决策者把准文化的脉络,真正从挖掘三峡文化的核心价值着手。”无论是担任白帝城博物馆馆长,还是兼任县政协副主席、市政协委员、市文史馆馆员,一路行来,这始终是魏靖宇坚信并坚持的理念。
 

2016年春节前夕,在重庆市政府组织的迎春座谈会上,魏靖宇以市文史馆馆员的身份就白帝城大遗址保护向时任市长黄奇帆进言。令他欣慰的是,建议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市里统一部署下,奉节县目前正以最大的力度推进遗址规划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
 

离开白帝城后的魏靖宇,除了继续为白帝城大遗址保护奔走呼吁,他还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在瞿塘峡口建一座瞿塘关遗址博物馆,与白帝城隔江呼应。从2001年开始兴建,到2005年对外开放,再至逐年完善,不知不觉间魏靖宇在这条漫漫长路上已奔波了十六个春秋。历年来,他陆续卖掉自己收藏的字画等物品,以一己之力筹资近千万元,将县里划拨的5亩荒地,一点一点打造成了一处融自然与历史于一体的三峡文化宝库。2007年,冯其庸先生再赴三峡考察历史文物保护抢救现状时,对瞿塘关遗址博物馆大加赞赏,题诗跋曰:“观是馆之文物形胜之奇,实乃天下第一馆也”。
 

站在魏靖宇的瞿塘关遗址博物馆前,“夔门天下雄”的三峡自然风光映入眼帘,古烽火台和古炮台重现了瞿塘关军事要塞的历史风貌;博物馆除收藏陈列三峡文物外,还为有着千万年历史的三峡乌木和三峡奇石专辟了展厅。
 

“三峡的一石一木,都是无边境界”,每每言及于此,魏靖宇总会忆起上世纪80年代他陪同王朝闻先生入三峡时拾起的第一块阴沉木,那来自远古生命的自然沧桑美令他惊艳不已。从此,他开始向王先生学习如何从审美角度去研究三峡的木石艺术,也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表达三峡之美,王朝闻曾言道:“沉木有知,应该感谢发现它的魏靖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成之时,魏靖宇将自己收藏的一对万年乌木捐赠给该馆,那两棵见证三峡历史演变的“东方神木”至今屹立在博物馆入口处,成为三峡文明的象征。
  

“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每逢春秋,魏靖宇仍坚持回到他曾朝夕流连的夔门边上,不断完善博物馆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然后在微信朋友圈里和大家分享白帝城的春风秋雨、瞿塘峡的朝晖晚霞。72岁的他已决意用一生的执着践行他的文化坚守。